«

旧文-红岩日记之一

Created 160721
By 游遍星辰

从早已荒芜的旧博客上搬来,图片都已失效,要从光盘里慢慢找回来。


今年9月3号是中元节。广东人只知道七月十四,我第一次听到这三个字就是06年在贵州正安县的红岩。在那里属于比较重要的日子,学校放一天假。我们去陈榜乾家家访,他是个很聪明的孩子,数学很好,英语一塌糊涂。见到他父亲和叔父。随后去一位老师家吃饭,他盛情邀请,实在难以推托。路上校长指着天空道,要下雨了。那乌云看着还挺远,顷刻间雨点就劈里啪啦的砸下来,我们在狭小山径上一路狂奔。仿佛还是昨天的事。

后来有几个孩子打过电话,告诉我哪些人上了高中。我来成都后换了号码,却又无从告知他们,如今都已失去联络。我不知道那一个夏天留给孩子们什么样的记忆,对他们的生活有什么作用,也许没有。但对我来说,那是铭刻于心的记忆。——— 2009-9 于成都

又坐在熟悉的办公室里,身旁依旧是一张张熟识的面孔,但我的思绪总是不经意地就回到红岩,回到已经流逝,却已镌刻在我生命里的那一段时光。

老哥问我,回来有什么感想。我说没办法用几句话讲清楚,总的来说过得很充实。的确,在这一个月里,有快乐,欣慰,惊喜,感动,也有迷惘,失落,担忧,可谓百般滋味在心头。但始终觉得,我所得到的远大于所付出的。

原本是打算每天写日记的,但写了几天就偷懒了,而且我有个喜欢打字而不喜欢写的坏毛病,所以只是每天把主要的事情记录下来,回来再整理和补充,因此会有些错漏之处,请诸位见谅。以下记录的也多是个人的经历和感想,包括许多琐事,诸位就权当流水账看看吧。

缘起

第一次进天涯的志愿者版,就看到了征集暑期支教老师的帖子。以前就想参加志愿者的工作,但找不到合适的途径和方式。跟了贴,在QQ上找到联系人沧海月。他问了一些工作的相关情况,并未决定是否让我来。想先了解一下当地的情况,于是输入“贵州省正安县”进行搜索。找到了一篇关于王未未的文章,读下来很受感动,根据文章的内容来到守望春天,一眼看到“版主:沧海月”,原来这次活动就是他们组织的。跟朋友们说起这件事,他们都担心会不会有问题。说来也怪,虽然和海月从未谋面,但我从来就没有怀疑过这一点,在谈话中我能感受到他的真诚。后来收到海月发来的文件,才知道当地的联系人正是王未未。那就更不用担心了,买好车票,准备行装。

7.17 启程

买的是海口开往重庆的卧铺汽车,说是可以在遵义下。临上车时才知道被摆了一道,订票的地方只管收钱,根本就没问那车在不在遵义停。他们自知理亏,退了三分之二的钱,帮我买了去海安的船票和海安到湛江的车票,让我在湛江转火车。我只好背着重重的包,坐船,换中巴,再换大巴。5点多到了湛江,还好赶得上19点30开往遵义的火车,但只有硬座票。想了想还是买了,实在不想再耽搁。

7.18 遵义

晚上8点半到达遵义,一切还算顺利,除了两只脚已经肿得像猪蹄子。去正安的最后一班车是下午5点,只有在遵义留宿一晚。出站后按未未在短信中的指点,沿着马路右边走,对所有想拉我住店或吃饭的人一概视而不见或者摇头。初到一个地方,又是在火车站附近,心里总是有些打战的。
路边是各式各样的饭馆,商场,专卖店,还有来来往往的人流,一派熙熙攘攘的景象,感觉上就和海口差不多。走了十多分钟,终于看到了传说中的遵义招待所。要了个40元的单人间,然后在旁边的超市买了点吃的。简单冲了个澡,调好闹钟,就倒在床上,进入无梦的睡眠。

7.19 正安

早上8点,坐上开往正安的汽车。一路欣赏沿途风景。从窗口望出去,触目皆是起伏的山峦,俯视则见数十米深的山谷,车子行走在山的边缘,绕着狭窄的山路盘旋爬升,有时觉得一个不小心,可能就会冲到山谷里去。依着山势,人们开垦出小块小块的梯田,种上水稻、玉米或烟叶。

12点半在正安下了车,买了去桴焉的车票,但要等到两点。等车时有当地人见我是外来客,便主动攀谈,甚是热情,听说我要去红岩的一所学校,以为我是分配来的老师,我只是微笑,没有多做解释。过了两点还不见车来,以为自己错过了,去问调度室,被告曰晚点半小时。半小时后果然见一辆写着桴焉字样的车开进来,高兴地背好背包准备上车,谁料它转了两圈又出去了。有点着急,其他的志愿者都在桴焉等着呢,就差我一个了。纳闷间,有人过来让我上了一辆去小雅的车,也经过桴焉的。原来去桴焉的只有我和另一个人,所以之前那辆车不开了。班车也可以这样随意的?真有些不习惯。

3点发短信给海月:“终于开车了。”路况比从遵义过来更差,颇为起伏。路上不时有乘客上来,多是农民,有的还背着背篓。衣着简朴,脸色黧黑,有长年风吹日晒留下的痕迹。

在桴焉一下车,就见一个斯斯文文的青年迎过来。真不敢相信,这个戴着眼镜的大男孩就是之前在网上联系的沧海月。网上的他说起话来有条不紊,办事又细心周到,给人十分沉稳之感,很难让人把眼前的hansome boy与他联系起来。后来才知道他已年近而立,都说江南水土养人,一点不假。

随海月进了乡政府招待所,终于见到同志们啦!卡门涡街,来自上海,刚毕业的研究生,高高大大的,听说是研究飞行器的,第一感觉是普通话说的特别好。萧然,来自杭州,皮肤白皙,不折不扣的江南美眉。他俩的任务是给桴焉乡的老师上计算机课程。阿涛,海月的弟弟,为体验生活而来,大部分时间忙于发短信,鲜见开口,人称“短信王子”。秋田托斯卡——这名字怎么这么耳熟——小巧玲珑的湘妹子,教语文,剔透的镜片后是一双聪慧的眼睛,很快我便体会到了她的细心和体贴。活着,本地人,遵义一所中学的数学老师。接下来的一个月,我们三个就是并肩奋斗的同事啦。还有一位老师因铁路被洪水冲断,困在半途。

可惜没见到王未未,他去了小雅忙梅子坝小学的事。听说遇到很大的困难。他既要调查贫困生,又要联系捐款,还得和各方面部门打交道,筹备建校,面对种种人为非人为的阻碍,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。钦佩他的同时不禁感到一种无奈和悲哀。

红岩小学的曾校长和教导主任也随即来到。又是出乎意料的年轻,我印象中的校领导都至少上中年了。晚餐后除了卡门和萧然留下继续工作以外,我们一行人便赶往红岩。没有公车,专门找了一辆小型面包车。山路更加崎岖,车子不断地爬坡又急冲而下,颠簸中想起曾有人在一篇贴子里说,在此处坐车,说话时要小心别把舌头放到牙齿之间,否则会咬到,原来并非夸张。但路途的艰险并未有损我们的兴致,海月和秋田手中的相机一直没有放下。 山路弯弯

中途在一个叫五汇的地方休息,那里竟然全无信号。无意中发现了一片向日葵地,一张张圆圆的笑脸正纵情地绽放着,太阳般金黄,把人的眼睛也照亮了。这花总是那样灿烂,纵有雨雪风霜,也一样不忧不惧。心里十分欢喜,便让秋田给我拍照

向阳花

到红岩时天色已晚,先去参观学校。校舍是一座三层的水泥建筑,校园外围一座新的教学楼正在施工,也是三层,是香港某基金会捐助的。原来“完小”就是包括小学以及初中一共九个年级的学校,采用这种特殊的组成方式,是为了充分利用有限的教学资源。我们将给初二升初三的学生补习,以尽可能地帮助他们通过中考。但在翻阅上学期末的成绩表后,觉得这个任务太艰巨了——一共四门课程,满分550,排名第一的总分才260几,很多才100多分。英语更是惨不忍睹,45分以上的寥若晨星。对于英语,校长的希望是提高孩子们的学习兴趣,从最基础的单词抓起,复习初一初二的知识。

我们各自了解所授课程的基本情况,拿了过去两年的考试卷子作为参考。本想找些参考书,但图书室里可用的辅导书并不多。

工作事宜安排完毕,该解决住宿问题了。从学校出来,下斜坡,见一排平房,就是教师宿舍。我和秋田住一起,隔壁是活着和李主任。、房间约10平方,隔成内外两部分,里面是卧室,外边当客厅和厨房,放着各种炊具和生活用品。我们房里的双层床只有下层有床板,校长说再想办法,只好先挤一挤。

明天就要开始工作了。拿出带来的资料,做点准备。由于临行前才知道教学安排有变化(原本要来的两个大学生来不了,活着和PUMA是临时找来的,所以我由教数学改为教英语。后来发现这是件幸事,我上数学的话,效果绝对没有活着的一半好),匆忙间只拿了本中学英语语法,一本双解词典,一本英语寓言和平时用的好易通。这里没有网络,交通又不便,看来很难再获得其它参考资料了。

其实生活条件比我想象的要好得多,这自然是件好事。但是学生的基础又比想象的差得多,这是更不愿意看到的。我的教学能否达到校方的要求呢?毕竟我不是专业的英语老师,充其量只是个英语爱好者,能在短时间内帮孩子们补起这两年的英语知识么?但是,既来之,则安之,尽力而为吧。

7.20开始教学

当地学校的作息时间比较特殊,早上10点半才开始上课,一直上到下午4点放学。因为有的学生家住的远,要走近两个小时才能来到学校。李主任说以前有更远的,要走三四个小时,冬天的早上打着火把来,再举着火把回去。山里的孩子,上学真不容易。 校门口 跟着两位校领导走进教室,迎接我们的是一双双兴奋中夹杂着好奇的眼睛。三个老师依次做自我介绍,最特别的是秋田,让孩子们背诵了《水调歌头•明月几时有》,因为她的名字就在这首词里。每位老师介绍完毕,孩子们都报以热烈的掌声,看得出来他们是发自真心地欢迎我们。之前我还担心他们会对假期补课有所抵触,那是把他们当成城里的孩子来判断了。

见面以后,校长按照成绩把来补课的学生(约有一百余人)分成了一班和二班。我们分别到各班进行开课前的交流。我和秋田都要求孩子们写一份个人简介。很快就注意到,简介里形容自己的性格都用“内向”、“外向”,个别的写了“温柔”,爱好则都是语文,数学,物理等等学科,少数写了打篮球,可见他们能够运用的词汇不多,平时也没有多少课外活动。至于英语的简介,全都说“写不起”,在我一再提示,并且把一些简单的句子如“My name is ….I am…years old.There are …people in my family”等写出来以后,也只有几个学生能够模仿着写几个句子,但是这些都是他们课本上的内容。后来我就用英语做了一个自我介绍作为例子,把每句话都写在黑板上。

由于今天主要是做交流,不是正式上课,很早就放学了。我们正想买些生活用品,便带着校长的女儿小涵也去逛街。所谓的街,其实就是从学校下来的一条路,长约400米,路的两旁搭着简易的摊子,售卖各式商品,摊子后面是店铺和住家。村里的机关单位也在此,这便是红岩唯一的一条街,也是这里的政治和经济中心。我们几个外乡人的出现,是十分惹眼的,一路不断有人行注目礼。在买鞋子的时候,店主还认为我们是校长的同学。日常用品基本上都有,价格也便宜,但是可挑选的式样不多。给小涵也买了双走起来吱吱响的鞋子,小家伙高兴得很,回到家里便不停地走进走出,用力踩着步伐。但是后来听大嫂说我们买的东西都贵了,看来以后还是要砍砍价。

傍晚时,校长一家人带我们去爬红岩。那是一座山崖,矗立于群山之中,因为夕照时崖顶呈红色而得名。一路上听海月和活着介绍各种植物。原来桴焉是一种树,结出的果实可以做中药。桴焉乡的名字便来源于此。还有野生的刺梨,绿色带刺的果实,成熟后刺会变软,可以食用或者泡酒。

野果

山并不高,但小路蜿蜒曲折,植物丛生,要不是有人带路,还真不知怎么走。山上依旧有小块的稻田,还看到牛的脚印,对我来说难行的山路,在山里人的脚下应是如履平地吧。

红岩夕照 途中有处山泉,藏在一块大石头下,泉水从石缝中渗出,流到一个碗状的凹痕里,淙淙作声。我们依次弓下身子凑过去,掬泉而饮。清凉中透出一丝甘甜,直沁心脾。

山泉

环顾四野,正是野百合开放的时候,这里一枝,那儿一簇,清风徐来,洁白的花朵在风中款摆,如天上的星辰般时隐时现。“你猜那里有几朵百合?”“6朵!”“7朵!”

暮色中的野百合

通向崖顶的路,是一排石阶,的确是用一块块石头垒起来的,宽约一米,两旁没有任何护栏。不敢往两边看,要是不小心一脚踏空,真有坠崖之虞呢。终于来到了最高处,却是一块平地,边上用石头围了一圈,中间有座小小的庙,供奉着三座神像。也许在这种恶劣的自然环境下,人总是需要些精神寄托的吧。虽然不是信徒,但对于宗教始终抱有一份敬仰,拜了拜,在心里许了愿。

天色已晚,我们逗留片刻,便下山了。